现代中小学体育特点分析
2003-10-20 20:08:02
2002-8-23 中学体育网
现代中小学体育特点分析
1995年11月18日23日,湖南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评选活动在长沙市一中举行。全省14个地、州、市各派三节优秀课参加评优活动,其中中学、城区小学、农村小学各一节。从这次评优活动不难发现:当前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趋势是“小群体、中等强度、高密度、多向交流”。本人就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1、小群体
参加评优的14节中学课中普遍采用“小群体”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形式实际上就是教学分组化,把全班学生以小群体形式分成若干组,每小组指定一名体育骨干为小组长,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既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学,又利于教师的分别对待。能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学生可自由组合群体,兴趣相同,居住邻友或平日好友,可以组合在一起;教学通常也可以根据教学任务把身体素质好的与差一些的搭配在一起,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比赛的特点和需要分组。
小群体的练习方式,改革过去由教师一包到底的陈旧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观察、比较、模仿、表演与交流,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控的群体意识。在频繁接触中愉快活动,彼此影响,缩小个体差异,使“共生”效应在小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
“小群体”教学能针对学生中本身存在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锻炼,做到人人受益。
小群体的练习方式现在在中学教学中已得到普遍应用,效果很好。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也应有大力倡导。由于小学生“好动、自控能力不强”,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得力的体育小组长,注意发挥有体育特长的体育骨干和学生干部的作用,课前应该向他们说明课的任务、要求、内容、组织教法及保护帮助方法,使他们能真正起到教师的助手作用,当好“小群体”的“领头雁”。如果实现了这一点,教学的教学工作也就轻松许多。
2、中等强度
这次评优反映出这样一个特点:参加评优活动的42节课,预计运动负荷时,全部在120-140次/分钟(心率)之间,这充分说明:体育老师已普遍注重采用中等强度来教学。
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揭示:一般人的健身效果最佳强度保持在120-140次/分的心率之间,而保持这一强度的时间,应占每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的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的运动负荷时,心脏的每博输出量接近和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的运动负荷时,每博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异常反映,但亦未能呈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心率在110-150次/分的区间,确定为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把心率在120-140次/分的区间,确定为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阈。
3、高密度
本次评优活动体育课质量评价细则中教学效果一栏中明确“参考密度”分值为8,密度与分值之间关系如下:
密度 分值
34%以下 4.7_
35%-44% 4.8-6.0
45%-50% 6.1-6.8
50%以上 6.9-8
通过评优活动,42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达到或超过50%,最高达到75%,实现了本次评优活动的要求,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好课,讲解要精练、生动、简明扼要;示范要恰当、准确,切勿把体育课变成一堂讲解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www.zxty.net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