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运动医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03-10-20 20:10:59

  2002-9-28  中学体育网

体育院校《运动医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刘光辉
(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1)
摘 要:从1996年开始把现代科学实验方法应用于河北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主要章节的实验教学。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证实:“理论+实践”教学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手脑并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并且大大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科学方法;运动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
在体育院校《运动医学》的大量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如何提高《运动医学》的教学质量是全面改善办学效果的首要问题。运动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囊括了与运动有关的所有医学问题,诸如医务监督、运动创伤学、运动营养学及医疗体育等方面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是体育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运动医学》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体育院校学生从中学普修学科转而初次接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及《运动医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加之《运动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受到日常体验和中国传统医药学的深刻影响,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完全是全新领域而又感到茫然,传统的丛书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填鸭式”、“满堂灌式”教育方法过于拘泥和局限,特别是实验过程中,一些同学敷衍了事或疏于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不能满足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亟待改革。因此,如何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运动医学》理论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了我们不断探索的目标。
我们从1996年开始把大胆设想,精心设计的《运动医学》主要章节及内容的实验课引入实验教学。“理论+实验”教学法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动脑、动手、手脑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培养了科研思想,提高了科研能力,开拓了思维。一门原本枯燥的课程变的生动、活泼,理论不再抽象。经过五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在教学实践当中的运用与反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1 改进实验条件
实验室是大学生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硬件环境配置是否合理和先进,实验设备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院校合并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后,学校把基础实验室作为重点投资建设对象,我们重新装修了实验室,彻底改进旧的“小而全”的实验装置,新购进一批先进的便携式实验箱和多媒体硬件设备,提高了实验室的“硬件水平”,同时相对增加了实验组数,学生基本上能达到两人一组实验,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动手的机会,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减少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改进了实验教学的条件。
2 改革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
2.1 充实、更新实验内容,加强实验内容的衔接
为了紧跟学科得发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断地在实验中引入新知识、新方法及科研成果。如我们将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芬兰Polar表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瑞典Monark功率自行车在PWC170试验中的实践应用等内容及时编进实验教材,让学生掌握经典方法的同时也学会操作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以往的教学中,每个实验的独立性强,彼此衔接较少,因此,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术也就得不到充分的运用和巩固。学生们往往在做完实验后,差不多就将其忘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1999年上学期我们打破了以往已成惯例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调整实验内容,加大综合实验的开设,变零散的单个实验操作为单元实验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www.zxty.net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