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2003-10-22 20:43:06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2003-6-26 中学体育网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幸福街小学 刘建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何去何从呢?请由我先给大家讲个自己曾读过的一则事例吧。他能反映了我们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及与外国先进教学之间的差距,文章说的是指导学生跳跃练习,中国的体育工作者,他们会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设置的目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评定标准及等一五一十照搬性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并把动作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一股脑强加在学生身上,让其不断的重复练习,最终掌握动作技术,而别国的教育是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老师在旁协助让学生通过观察别人或小动物及教学图片等领会其动作技术要领,自身进行练习,掌握教学内容。其教学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虽然在动作技术的掌握和注意事项方面要好于其他学生,然而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动作的创新方面就相形见绌了,然而经过多次练习后呢?我们面临严峻的问题,要改变其现状,使学生真正在健康成长基础上,学会种体育保健知识,达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及锻炼体力,塑造人格的要求,我认为要按照以下方面开展体育教学: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成长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 ‘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也决定了本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在学校中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自然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自然能够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事实并非如此,就如上述事例所说我们的老师认真的上了体育课但他们只注重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而没有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我们就必须让学生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在没有运动项目划分,而是以技能。认识,情感,行为等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并且选取一些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教学内容,如: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最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增强自身素质的同时学习一些体育知识,力求大健康落到实处。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事例我们不难看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因此,2000年的调查也表明,学生在回答“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时,将怕苦、没有喜欢的项目和习惯列在前三位。这样严重的情况出现。而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教学内容会产生兴趣的诸多因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等,这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大家都知道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也只有我们注意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www.zxty.net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