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投掷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与恢复
2003-10-20 20:26:41
  2003-1-9  中学体育网

论高校投掷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与恢复
张春波
育才学校 

摘要:本人综述了高校投掷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及采用有效的恢复手段和方法,对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和比赛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运动员 疲劳 恢复
前言:随着近年来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大学生运动员的成绩直线趋上。人们已经意识到只 用文化知识做基础,社会才会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就形成了大学生队伍中抽选高水平运动员的趋势。投掷项目一直是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水平运动项目,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中投掷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运动成绩除了有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外,还要有运动员训练后疲劳的恢复方法。笔者通过十多年来的实践和调查研究总结出投掷运动员训练后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恢复方法。
1. 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的对象
以东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的投掷运动员为对象进行研究。
1.2 研究的方法
1.2.1 问答法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咨询式问答,以验证我所提出的观点,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统一性、真实性。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运动员产生疲劳以及恢复方法的资料和书籍。
2. 讨论与分析
2.1 疲劳产生的原因
疲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运动机能是由运动中枢支配的。运动中枢兴奋性越高反映就越敏捷,因而运动机能的水平就越高。人在运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相应的肌肉工作而做出的。而肌肉的做工是由运动中枢指挥的。当人体经过一定的负荷量后,机体的某一部位感到运动迟缓、发重时,正是运动中枢神经疲劳出现的抑制反映。一般运动员产生疲劳时,其表现为:反映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肌肉运动知觉和准确的节奏感、速度感、距离感以及空间的定向能力减弱。各种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概念以及表象模糊,筋疲力尽正是对其准确的表述。
疲劳的产生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体力上的疲劳;二是病理上的疲劳;三是心理上的疲劳。体力上的疲劳是由肌肉过度劳累,造成二氧化碳和乳酸积累在血液中,慢慢地削弱了身体的力量。这是在训练中运动量与运动强度负荷较大所致。例如:在高校的运动训练中,有的运动员刚刚从高中考近来,突然参加了系统的训练,身体上的各种机能水平依旧处在原来的阶段,想一下提高是很难办到的。然而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运动量和负荷强度,训练量很大,而且时间很长,并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整,此时运动员开始出现不良反映,但仍然坚持原计划训练。所以是一直在消耗能量,就产生了体力上的疲劳。
病理上的疲劳是由于生理功能紊乱产生病变的结果。其表现在生病、打针、吃药,甚至做手术等方面。而心理上的疲劳主要是精神状况和情感所致。高校大学生运动员一般都在边忙于文化课边训练,所以虽然生活上感到很充实,但压力也很大。在咨询者中,其中一名投掷运动员就属此情况,他每天在学习的空闲时间总是坚持训练,而且非常努力,因为他想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因此,他在每次的训练课上不管身体状况如何,都竭尽全力,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任务,有伤病也不请假。但心理上却是压抑和忧郁,使得长期的精神不振,疲惫不堪,从而在比赛中由于心理因素,并未取得好成绩。由此可见,心理上的疲劳对训练和比赛有很大的影响。
2.2 疲劳的分类
(1) 轻度疲劳:一般在肌肉工作之后,甚至在量和强度都不大的训练之后出现,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疲劳一般来说不会使训练能力下降。
(2) 急性疲劳:是在一次性极限,身体负荷时发生的特征。表面出现身体虚弱,训练能力和肌肉力量明显下降。进行机能测试时,心血管系统的反映不正常。这类疲劳出现在训练水平较差的运动员身上。急性疲劳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心东过速等现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www.zxty.net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