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
2003-10-20 20:31:44
  2003-1-28  中学体育网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
高风华
南京大学体育部 210093 

1 问题的提出
主体是针对客体而言的,它指的是关系中的主动者、发出者、作用者、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坚持主体取向,即是要以主体自身为目标,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里所探讨的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时也包括学校。
2 研究方法
专家访谈,查阅材料,运用教育学对该课题进行研讨。
3 结果与分析
课程与教学长期以来成为两个分离的领域,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方向或目标,是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在面对全国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课程设置的主动权很小。在“以田径为主的,以体操为辅”体育课程设置下,每个学校体育教学就是田径、体操。后来,球类课程、传统的武术课程被逐步补充到体育教学指导纲要里,各校才纷纷开始增设这些课程。
教学作为师生教与学的过程,要求忠实而有效地实施课程计划,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作为实施课程计划的学校教学主体,虽然全国课程与教学设置是一样的,但其效果是不会一样的。
从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看,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未来服务。
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学生主体看,所学的内容没有基于学生个人的需要、兴趣、经验,理解等特点,造成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对于有些学生来讲,由于身体素质水平高,对体育课程无须加以努力,就可以拿到好成绩;而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讲,即使努力也很难在评价中体现这种学习成效,所以,缺乏学习动力。对体育课程的期待,每一个学生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为了调剂身心状态,高效率的学习、工作;有些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有些是为了健美的需要,减肥的需要;有些是为了在体育运动中吸取健康的精神。体育课程没有考虑到教学中需要兼顾这些因素,因此,造成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分离现象。
现代教育则以“解放兴趣”为特征。“解放兴趣”指向的是主体自身,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课程与教学的二元论正在逐渐被克服,教学被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课程与教学在尊重主体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在这样的世界性教育潮流下,体育课程与教学如何符合主体性,也面临对这种教育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4 结论与建议
4.1.1 现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主体取向的表现
从体育课程的目标、计划到教学过程应以主体的价值为基本取向的。将主体的价值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就会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体育课程中的内容练习,使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借助体育课程的诱导,使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意志、情感、能力,乃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教学主体的教师就应根据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主体在体育过程获得的,因此,体育课程与教学不能脱离主体和他所参与的体育过程。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使教师了解到自己的义务、工作的责任心、学生的需要,以及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水平才能胜任工作;使学生获得对体育新的认知、了解自己发展的需要、及积极配合进行自我完善的必要。如磨炼意志的过程教师是通过让学生身体的活动、产生生理的极限反映、指导他们进行心理调节忍耐极限反映,使其即使伴随呼吸困难、体力不支等一系列的不适反映也能坚持到底。
体育课程与教学需要在多层次进行,使之符合主体健康取向。进行体育运动,对身体的生理机能产生了影响,它会趋向于健康;身体素质水平高,跑、跳、投的运动能力强,会趋向于健康;当人通过操作,进行合理的身体运动时,心理会在其诱导下,摆脱束缚,进入符合自然心理状态,会趋向于健康。
4.1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www.zxty.net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