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体育学习理论的构建
2003-10-20 20:32:30
  2003-1-28  中学体育网

主体性体育学习理论的构建
于秀
沈阳体育学院 110032 

1 问题的提出
探讨主体性体育学习的理论结构,是在弘扬人的主体性,探索终身学习的国际教育环境下创意的。当今会学习的个体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必需。就国外教育成果看,人本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在碰撞中融合,“以教会学习为主”的思想日益明确。本世纪晚期,关于学生学习的研究成果突出,对“方法学”和“学习者”的研究在一些国家占据前位。
在我国,于体育活动范围内控讨学习问题,首先来自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多年来对体育的研究更容易理解为探讨运动技能形成与巩固的原理,因而,有关对学生在学校操场上活动的认识就显得比较单一。近年来教育的改革触及了体育课堂中较深层次的问题,学生身顺心违的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理论研究的视角,因此,从人的需要出发获得多向启示就成为本研究的入干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法
通过查阅和分析哲学、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论说,结合个人研究重点,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实验法
本课题结合论证的观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方法进行学年度实验。
2.3 观察法
结合实验法,观察学生学习过和中的行为、情绪外在表现,以获取真观、间接的论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关于主体性体育学习的本质与主体性体
育学习系统
学生主体性体育学习因其活动主体与教学重心不同而优越于客体性体育学习,也使体育学习具有较鲜明的意义建构性。主体性体育学习的本质是要要体育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学习客体发生联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因自觉、主动、自主和创造性地习得体育经验,从而引起与体育相关的生理、行为、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本研究主张学生是体育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其健身、健康、愉悦、放松等体育需要成为他们参与体育学习的主要动力。体育学习系统以学生为主体要素,体育教师为学习指导要素,体育学习需要为活动动力要素,体育教师为学习指导要素,体育学习需要为活动动力要素,体育学习目标为活动方向要素,体育学习内容为对象要素,体育学习方法为工具要素。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使主体性体育学习系统呈空间和时间及量特征。体育学习系统的动态性使系统在常态与非常中运行。
3.2 关于学生体性的构成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如果接受正常的教育,学生的主体性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态势,表现为具有比较鲜明而稳固的主体意识,具有独立正确从事体育、自我教育的学习能力,健康状况良好,对体育有积极的情感和意志,通过体育培养个有主体价值的成熟个体。
从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在主体性体育学习过程中将获得体育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发展,并获得主体价值。
第一,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体现为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个性意识。值得提出的是,学生接受体育、参与体育的活动不能等同于在思维上、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活动真意:课堂观察可以发现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熟知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教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默然视之。令教师困惑。出现这些现象,抛开教的因素,就学的方面看,症结在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实际角色,没有意识到他们与体育间应当存在和保持的关系。
第二,体育主体能力表现为认识体育能力和体育操作能力,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主体的认识能力发展,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具备能动地反映体育概念。原理,正确地操作运动技术,解决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多数教师都能认可体育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外在表现的,结合思维活动参与的,带有一定心理体验的活动过程。一些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开发,通过设置问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www.zxty.net
Powered by iwms